2ea231c884d8c012226560b5acc0.jpg" alt="心香" width="512" height="384" /> 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1、香为佛使 香在梵语中称健达。古印度传说中有香神,即乾闼婆,不食酒肉,唯求以香味为食,以资阴身,又自其阴身出香,故名香神。以后被引为佛教护法的八部众之一。 佛教中用香,据《贤愚经》卷六载:佛陀当年住在祗园时,有长者富奇那建造了一座旃檀堂,准备礼请佛陀。他手持香炉,遥望祗园,梵香礼敬。香烟袅袅,飘往祗园,徐徐降落在佛陀头顶上,形成一顶香云盖。佛陀知悉,即赴富奇那的旃檀堂。根据这个传说,香是弟子把信心通达于佛的媒介,故经上称香为佛使。这也是佛教中以香敬佛的缘起。 《增一阿含经》中讲到:须摩提女手执香火上楼,向如来说偈日:‘唯愿尊屈神,尔时香如云。在空中餐满祗洹,住在如来前。阿难白世尊言:‘此是何等香?’尊曰:‘此香是佛使’。《僧史略》中说:香也者,解秽流芬,令人乐闻也。香为信心之使也。 在佛教中以香供佛,是一种虔诚的、真诚的供养,因为香是传递真诚的心情的一种媒介。焚香中产生的一种清净、虔诚、忘我的状态,目睹一缕清香袅袅上升直达天庭的神圣境界,只有在真实、坦诚的状态中才能产生。在供养中,有以香、花供养的。佛陀说法时,雨诸香华,香如须弥,华如车轮(《仁王经》卷上);与会大众香华
伎乐,常以供养(《法华经.序品》)。再者,以香和烛供养也常相列。还有,人们因学佛、信佛而交往,又称为香火因缘,再引伸,佛教徒结成团体,共同念佛诵经,又称为香火社。朝山拜佛者又有称为香客的。 2、戒定慧解脱香 佛教认为:通过修行戒、定、慧、解脱和解脱知见这五种功德,可以成佛,喻为五分香。这是指通过身口意的修行,使自己身心清净,升起觉悟和智慧,以此供佛,或称理供佛,或心香供佛。佛教徒在焚香时常唱 香赞: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盖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重证寂灭。(出《华严经》),也是焚香供佛的又一象征意义。《楞严经》卷五说香严童子闻比丘烧沉水香而悟入圆通,证罗汉果;《维摩诘经.香积佛品》中说上方有众香佛国,一切皆以香作,乃至以香气为语言声音。都是与香有关的论述、记载。 3、行香促解脱 关于行香,在《贤愚经》卷七中载:昔有贪婪之人,蓄金七瓶,掘地深藏。后病死变为毒蛇,犹守金瓶。经墁长岁月,心生厌倦,呼行人捐金一瓶,供僧作福。行人担蛇至一寺,遵嘱行香僧前,僧为蛇说法,蛇因之而喜,复献出六瓶金施僧,蛇因此而命终生忉利天。此为行香之初起。中国行香始于晋代道安法师。原为法会仪式,指法师升座说法时,向他燃香礼敬。也泛指燃香、上香、拈香。后来行香一般系指佛事斋会中,由法师和主持斋者持香炉绕行坛场,或引导仪仗巡行街市。 南北朝开始,朝廷即举办行香法会。唐朝行香尤盛。如张籍《送令狐尚书赴东都留守》诗中:行香暂出天桥上,巡礼常过禁殿中。自居易有诗《行香归》中日:出作行香客,归如坐夏僧。当时,朝廷举办行香法会,多用‘ 于国忌日。当然也有非忌日行香的。后又有民间以行香祝寿或超度亡灵的。民俗中庙会、求福、祈祷丰年、官场仪式、新官赴任、店铺开张等都有所谓的行香,表达人们良好祝愿的方式,己与佛教中的行香大相庭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