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立丰 很多人最容易误解的地方,就是把密宗与藏传佛教混为一谈。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承。总而言之,密宗是藏传佛教的一个派别,并不是藏传佛教的全部。 关于密宗,《佛光大词典》(北京图书馆出版社,4477页,以下同)上是这样描述的: 密宗又作真言宗、瑜伽宗、金刚顶宗、庇卢遮那宗、开元宗、秘密乘。依真言陀罗尼之法门,修五相,三密等妙行,以期即身成佛之大乘宗派。 此定义可以简化成这样几个字:密宗是秘密乘,是大乘宗派。也有人据此将其称为秘密大乘佛法。 既然是大乘佛法,那就一定符合大乘佛法的标准:悲智双修(既要修智慧(般若),也要修慈悲。) 密宗密在哪里? 《佛光大词典》上说:此宗派通称密教(显教之对称)者,系显示自宗所诠解之教理最为尊密……认为法身佛大日如来所说之金刚界、胎藏界两部教法,方为佛自内证之境界,深妙奥秘,故以密自称;又不得对未灌顶人宣示其法,故称密。然就诠理之教而言,本无显密之别,惟其摄理成规所宗尚之行轨特殊,为区别其余宗派,故称密宗为宜。 大致的意思是说密宗认为:修密宗所证得得境界比显宗(相对密宗以外的宗派)更加深妙奥秘;对一般人(未灌顶的人)不说不传;宗教仪轨比较特殊。正如印顺法师所说:这一系的佛教(密宗),有不许公开的秘密传授,及充满神秘内容的特征。(《印度佛教思想史》,中华书局,342页) 藏传佛教不止密宗一家,有大乘也有小乘的佛法,但以密宗为主要特色。据潘桂明在《中国的佛教》一书中所说:佛教最早进入西藏是在公元5世纪左右拉脱脱聂赞时期,据传当时有两名印度僧侣带了密教经典、法器和真言(咒语)等进入西藏,但并没有引起藏王的重视,也没有起过任何作用。(《中国的佛教》,商务印书馆,126页)佛法真正大规模传入西藏是在7世纪松赞干布(617-650)时期,从那时开始,佛法从印度和汉地两路传入西藏。由此可见藏传佛教是显密融汇的。 显教自不必多说,密教是藏传佛教的重要特色,它到底是如何缘起和流变的呢? 印顺法师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一书中说:在‘大乘佛法’(及部派佛法)流行中,秘密化的佛法,潜滋暗长,终于成为‘秘密大乘佛法’,广大流行,为印度后期佛教的主流。(《印度佛教思想史》,中华书局,341页)由此可见,秘密佛法早在部派佛教中就已经产生,在大乘佛法发展的后期,成为大乘佛法的主流。 印顺法师又说:在中国佛教史上,善无畏(Subhakar-simha)、金刚智(Vajra-bodhi)、不空(Amoghavajra),在西元七一六–––七七四年间,先后到中国来,传授《大日经》、《金刚顶经》等法门。又传入日本,被称为‘密教’,与‘显教’(佛法与大乘佛法)对称。但由于当时唐代进入衰乱时期,秘密大乘在汉地的传法中断,反而大量的传入了西藏。 以上可见,一方面,秘密大乘佛法直接由印度传入西藏;一方面,也由汉地传入西藏。 然而佛法在西藏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佛法从传入西藏开始,始终是与当地原始的本教不断斗争和合作中生存发展起来的。 佛法从传入西藏开始,就受到旧贵族和本教祭师的强烈抵抗。 赤松赞德(吐蕃王,755-797)时期,为了对抗本教,赤松赞德派人去尼泊尔迎请寂护(中观派大师)和莲华生(密教大师)。莲华生相当了得,他以密法与本教巫师进行斗争,每战胜一本教巫师,即宣布本教某神祇已经被降服,并封为佛教的护法神。他又吸取本教的巫术、祭祀等基本仪式,以本教的形式宣传佛教的内容(潘桂明《中国的佛教》,128页)。以寂护为代表之一的中观派思想,始终影响着藏传佛教,以至于多识仁波切说:藏传佛教属清一色的中观派。(《宗喀巴大师佛学名著译解》,甘肃民族出版社,序言) 莲华生的做法,充分体现了释迦牟尼当年的教诲和做法,当年释迦牟尼不也是用婆罗门教的很多说法来向婆罗门教徒宣杨佛法的么?比如六道轮回啊、天龙八部啊、沙门仪轨等等。莲华生大士的妙处就是应机教化,传播佛法。 然而诸行无常,这是真实不虚的。公元838年,本教贵族杀死了当时的吐蕃王,展开了大规模的灭佛运动(这种灭佛运动在汉地也是时有发生的),这标志着藏传佛教前弘期的结束,此后100多年一蹶不振。 10世纪后半期,佛法在西藏复兴。一个重要的人物来到了西藏,他就是印度的阿底峡大师(982-1054)。他除了传法,还调整藏传佛教的内部关系,他对西藏密教的发展至关重要,保证了此后藏传佛教的长久发展。 关于藏传佛教,大家经常听到红教、白教、花教和黄教,这些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些都是藏传佛教的不同教派,这些名字都是取自他们不同教派的比较有特色的服饰或道场的颜色。 红教,即宁玛派,是藏传佛教后弘期最古老的教派,宁玛就是老的意思,因为该教派僧侣多戴红帽,因而叫红教。该派僧侣可以娶妻生子,从事生产。 白教,即噶举派,因注重密法的口授传承而得名,噶举就是口传的意思。因该派僧侣多穿白色僧衣,因而叫白教。该教派主张显密双修。 花教,即萨迦派,因其道场寺院围墙上涂有红白蓝三色线条,所以俗称花教。该教派最著名的就是第五祖八思巴(1235-1280)。忽必烈继任蒙古汗位,立即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 1264年,忽必烈迁都大都(今北京),在中央政权内设置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又命八思巴以国师的身份兼管总制院事。八思巴还奉忽必烈之命创制蒙古新字。蒙古新字是八思巴依照藏文30个字母创制的由41个字母构成的一种新文字,其语音拼读均按蒙语,后来蒙古新字又称八思巴蒙文。 黄教,即格鲁派,该派提倡戴黄帽,所以俗称黄教。这也是藏传佛教最有实权的大教派。格鲁派的创始人就是著名的宗喀巴大师(1357-1419)。大师生于青海塔尔寺一个藏族牧民家庭,从小就出现异于常人的神通智慧。16岁进藏求学,24岁获得四明博士学位,31岁写出《般若金珠蔓论》。 大师最厉害的地方有如下三点: 一是进行了宗教改革,一改之前各派戒律废弛,教风败坏,上层僧侣飞扬跋扈的状况,顺应民众的要求,要求僧侣严格持戒、独身不娶、脱离生产、常住寺院; 二是建立学院式的寺院,加强经学正规教育。青海塔尔寺就是为了纪念宗喀巴大师在他的出生地而建立的,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笔者在几年前去过一次,相当宏伟壮观,塔尔寺内设四大经院(显宗经院,密宗经院,医明经院,十轮经院),这是学院式的寺院的重要特征。 三是他于1401年和1406年分别撰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奠定了他创立格鲁派的理论思想基础。他一生中的著作达170多卷。对后世藏传佛教的发展和传承功不可没。 由于格鲁派僧侣禁止僧侣娶妻生子,为了解决首领的继承问题,他们采取了活佛转世相承的办法。所谓‘活佛‘,在西藏佛教中,是指在宗教修行方面取得较高成就,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潘桂明《中国的佛教》,134页) 从宗喀巴的再传弟子索南加措开始,格鲁派形成了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系统。达赖喇嘛意思是智慧深广犹如大海能包容一切的上师,班禅是指大学者。他们同为格鲁派,并在藏地有广泛的影响力。清乾隆57年(1792年),中国政府颁布‘金瓶掣签‘制度,从此,达赖和班禅的转世,均须经中央政府册封,才算有效。这已成为历史惯例和定制。(潘桂明《中国的佛教》,136页) 藏传佛教还有一个非常教派––噶当派。这个教派的创始人就是阿底峡。这个教派强调戒律,对藏传佛教尤其是格鲁派影响巨大,宗喀巴的宗教改革的核心也是要加强戒律,有了戒律,就有了威信,就有了群众的信仰,才有藏传佛教的今天。 笔者对藏传佛教最感兴趣的,还是它的经院教育。 20世纪30年代前,西藏没有现代的主流的教育体系,但它有个独特的教学制度–––佛教经院教育。寺院是学校,高僧是老师。学的是佛学和与其相关的一些内容。当然现在西藏已经有了现代的大学、中学和小学,但是经院教育也一直并行着。 在现代教育和行政制度在西藏出现之前,经院教育有两个重要功能: 一是传授知识; 二是选拔官员。 在以前,一些家庭为了摆脱贫困,唯一的机会就是进庙。进庙的人要自己带粮食,每隔几个月回家一次,他们往来于家庭和寺院之间,无形中也把知识传播到了自己的家乡。 那时候西藏还是政教合一的。地方官一定有两个,一个是出家人,一个是在家人。在家人一定是贵族;出家人反而给穷人一个上升的希望,所以经院教育,促进社会公平那是相当重要。 他们在经院里都学什么呢?基本就这五样: 唯识学:第一部书是《现观庄严论》,是讲唯识的。我们非常熟悉的《心经》就是唯识的经典,当年就是玄奘法师(唐三藏)翻译的。唯识宗认为万法唯识,宇宙间的一切均为识所变现。唯识学建立第八识(阿赖耶识)来说明宇宙万有的来源、特性与变化规则。 因明:第二部是《量释论》,也就是佛法的逻辑学。《量释论》是印度因明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作者为佛教因明学大师法称。因明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只有变化中的新知才是正确的知识。因明是古代印度的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之一。弥勒在《庄严经论》中说:若不精通五学,大菩萨也成不了遍知者。这里的五学即是五明。可见佛法对知识是非常重视的,五明是成佛的基础啊! 中道:第三部要学的是《入中论》,唐代义净三藏在其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说: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化;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由是可知,大乘佛法有两大法脉或学派,一是中观学派,二是瑜伽学派。这两派对藏传佛教的影响相当大。以至于多识仁波切认为藏传佛教是清一色的中观派。中观论就是破斥边见,而走中道。可见藏传佛教是讲究以理入信的。这一点很多人是有偏见的。整个佛法难道不也是这样么?抛开理单纯讲信,是容易落入迷信的。印顺法师也说:佛法是理智的宗教,不仅是信仰的。(《成佛之道》自序,中华书局) 戒律:藏传佛教一向是重视戒律的。无论是阿底峡大师还是宗喀巴大师,他们对藏传佛教的改革,非常重要的就是恢复严苛的戒律,这是赢得民众信仰之心的关键。释迦牟尼当年临灭度之时,弟子问他:您如果走了,我们以何为师呢?释迦牟尼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引自《佛遗教经》)这里的波罗提木叉,就是戒律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走了,你们就以戒律为师。可见释迦牟尼对戒律是何等重视,教诲是何等恳切啊!因为他知道,没有戒律的佛教,会很快走向衰亡,正法难以久驻啊。《律藏》(佛教戒律典籍的汇编)也是三藏之一(三藏分别是经藏、律藏和论藏),足可见戒律是多么重要啊。 宇宙观:第五部讲《俱舍论》,主要讲述一切万法之总相、别相、性质、类别,对世出世间法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详细阐明流转与还灭的因果法则,真实开显四谛真理,为所有希求解脱的修行人指明一条修行途径。总之这是讲佛法的宇宙观的。 学完这五样,就可以参加四级考试了。这里的四级是指经院教育考试的四个等级,最高一级叫拉然巴格西,想取得这个学位,那是相当难啊!用皓首穷经形容不为过啊! 当然,佛法绝不仅仅局限在印度和中国,大乘佛法从中国逐步转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南传佛教逐步在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兴盛;目前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佛法也在不断的流传和演进;甚至在非洲也有佛法的传播。由于篇幅的限制,笔者就不一一赘述了。 佛法流变了近3000年,如滔滔江水,虽山阻石拦,毕竟东流去;如凌寒的梅花,虽雪辱霜欺,依旧向阳开。正所谓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今天我们接触到佛法,也觉得倍感珍惜,通过学习佛法,与几千年前的教主释迦牟尼进行心灵沟通,是何等的幸运啊。 佛法的流变,正印证了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觉悟的真谛:缘起。佛法依缘生,也必然依缘灭。只要世人还有贪、嗔、痴,佛法就依然会存在;世人灭尽贪、嗔、痴的那天,也是佛法彻底消亡之时。正如《金刚经》所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图文选自网络,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版权所有:药师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