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网

佛是平常心

发布时间:2019-10-13 09:47:47作者:药师经全文网

佛是平常心

“道本无事人,佛是平常心”,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对“佛是平常心”这一观点的认识。

\

一、佛陀是人而不是神,佛教是不搞教主崇拜的。

传说佛陀出生时,从摩耶夫人的“右肋出生”,佛陀诞生后便四方上下各行七步并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我对这一传说不敢苟同,这些传说是为了“神化”佛陀,这是外道婆罗门歧视女性等旧文化的思想残余,如果佛陀真是这样诞生的话,那他就不是人也不是佛而是魔了。

个人认为佛陀的诞生也与一般人的诞生一样,是从他妈妈下身生出来的,刚生下来时作为婴儿,当然也只会哭,不会走路和说话。佛陀也有生身父母,也结过婚生过孩子,读书学习武艺,都与一般人相同;所不同的就只是他有高明的智慧,远大的眼光,喜欢研究问题。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在三十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从此人们才称释迦牟尼为佛陀,或简称为佛,意即真理的觉醒,或简称做觉者。可见,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借修行而悟道,所有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或独觉)而证果成佛,“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

可见,释迦牟尼也需要经过学习,才具备人类所有的知识,用这些作为度众生的工具,而使得众生受益。佛的主要工作作用就是向能度众生施教善道。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三不能:佛不能转众生的定业;佛不能度无缘众生;佛不能度尽众生界。

释迦牟尼不能像变戏法似地点石成金,佛不但不能改变众生的因果,而且成佛以后也要受报,并且其他佛、菩萨、独觉、声闻等圣人亦有业必受。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心得解脱的佛,身体虽然跟一般常人一样地受到痛、病等种种反应,但是不会因此而生起喜、怒、哀、乐的烦恼,所以,佛的受报和常人的受报迥然不同,受报的是对因果负责,解脱是从烦恼得到自在。如大乘罗汉、菩萨以及诸佛,乘病痛等的现象,他们却未受到这些现象的困扰。

总之,“佛”的含义也只是消除无明,获得最高智慧的境界而已,并不是“神”(上帝)和“造物主”的同类语。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金刚经》)“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凡夫即佛。”(《坛经》)众生与佛本来一体,众生的佛性与佛无二,只是在迷为众生,悟即为佛。众生是未来的佛,佛是过去的众生,从这种意义上说,佛也只是已经觉悟的众生而已。

二、佛教是智信而不是迷信,佛教是民主、自由和具有思辨色彩的,佛教是不搞教言崇拜的。

佛教是一种实证经验为基础的思想信仰体系,它要求人们培养美德,开发真智,用自己的智慧抉择是非,认识对错,反对盲目迷信。佛曾对弟子们说:“众比丘,善知识,你们要像煅、切、磨、试黄金以鉴别其真假那样对我的教言进行鉴别,不能因尊重我而盲目信从。”

在全世界的宗教中,只有佛教的教言与经典是允许被教徒怀疑、讨论和追究的。佛教不认为怀疑是罪恶或愚蠢,反而认为怀疑是达到觉悟的途径,佛指出:“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正说明了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

并且“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金刚经》),这说明,佛法如渡河之筏,是方便,度脱开悟后就应抛弃。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古往今来在各种宗教中,敢于要弟子们把自己的教化理论最终舍弃的,佛教恐怕是空前绝后吧!

并且,真理和客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沙子,如果佛说“金子”的话,沙子仍然是沙子。佛经上很多地方说,女性要成佛的时候,必须先要转男身,转大丈夫相,才能成佛。这是一种着相和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歧视女性的错误思想。但佛碰到河上女,碰到胜鬘夫人,她们都结过婚,而且生过孩子,却即身成佛。她们把佛当面说了一顿,佛说:“如是如是”(“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夫人说得对,不可着相,没有什么分别相,女性也可立地成佛,而不需要转男身。是的,修学佛法也是男女平等的,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何况是女性。在《无量寿经》中,法藏(阿弥陀佛)对佛发愿说:“我作佛时,国无妇女。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命终即化男子,来我刹土。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皆于七宝莲池莲华中化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身旁的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不就是在极乐世界(常)现女身吗?(当然,观世音菩萨原是男身,《华严经》中说:“勇猛丈夫观世音”。)并且,有一种说法认为:在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的众生,在男身大菩萨讲经时,听众现男童子身;而在女身大菩萨讲经时,听众现女童子身。他们仍有男、女身,只是已经没有性欲,没有男女性的区别。在小乘佛教思想中,仍有许多婆罗门旧文化的思想残余。如很可能是出于上座系化地部的“八敬法”和“女人有五障”,前面提到的佛陀出生时从摩耶夫人的“右肋生出”和成佛必须先转男身,以及净土世界无女性,罗汉、菩萨皆是男性等一系列男尊女卑的思想,这些都与提倡众生平等,视众如母的大乘佛教思想明显的不协调。需要强调的是,密法生自般若智慧,不执人我法相,视万物法性平等,无净垢和美丑的执着,没有男尊女卑的分别见和世俗文化造成的偏见,完全是一种通达无碍的境界。佛中有男佛女佛,菩萨有男女菩萨,明王有男女明王,有以男本尊法为主的父续部,也有以女本尊法为主的母续部,男性女性完全平等,男身可以成佛,女身也同样可以成佛,没有成佛必须是男身的说法。极乐世界等佛国也有男女身。这说明,佛陀也有一个不断修正、深化认识的过程,并不见得佛和佛经上说过的就都是真理,佛教和佛法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我们要做到“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和“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体会禅宗的“不立文字(不执着于文字、言语),教外别传(教理之外另外传的法门,即离语言文字的诸佛心印),以心传心(以心印心,传佛心印)”。

另外,也应以平常心去对待佛教的戒律,有些戒律是需要改变了的,有些戒律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开许,变通。如过午可食;可以用酒治病痛;喝奶养生救命;五辛之一的大蒜能杀菌消炎和健脑益智,可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流感等疾病,只是对眼睛有些不好,食用大蒜对身体是利大于弊的,大蒜是可以适量食用的,每天可以吃一瓣生蒜或两瓣熟蒜。

藏传佛教的“视上师如佛”,也并不是盲目迷信、偶像崇拜,而是因尊师而重法。如果有些师的言行不合教义法规,弟子应该像子女对待父母的错误那样,善言规劝改正制止。“对(上师)善法行,应随从奉行;对恶行为应当背弃”(《宝云经》)另外,上师虽然说得合理,但自己执行有困难,做不到时也就“讲明请宽恕”。这些都说明,对上师的服从并不是无条件的。

三、佛教是不搞偶像崇拜的。

常常看到或听到外教徒攻击佛教最剧烈的一点就是:“崇拜偶像”。说“佛教是偶像崇拜”,是只看到佛教的表面现象,不了解佛教本质的一种最大的误解和歪曲。

佛教主张“破相”,就是要打破人类因不明真理而认为“因缘所生的事物”是永存不变的错误观念。偶像也在佛教所要破除的“相”之列,因为偶像只是由木、石、泥土等(饰金)而成,也是一种因缘所生的假合体,不能永存不变,当然本体是空的,所以也要破其“相”——破除偶像的观念。正如六祖慧能大师偈中所指出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禅宗中“丹霞烧木佛,院主(就是当家和尚)落须眉”的公案,也说明了真正佛法不着相的道理。

那么为什么寺院里还有那么多的佛像存在呢?因为这是佛教以方便法门来救度众生。佛教供奉佛像,有两种意义:一是纪念、敬仰、效法意义,一是观想意义。对佛像的供奉除此二义,别无他义。另外还有随俗引导的作用,虽然从“本体是空的”哲理方面,一块石头跟一尊佛像是没有分别的,供奉石头也可以有这两种意义,但如果叫一位普通信佛的老太婆把一块石头当佛像跪拜,一般来说,她绝对不会肯。总之,对佛像的供奉除纪念和观想二义外,别无他义。所以供奉佛像的意义,在偶像所象征的精神和真理,而并不在于偶像本身。并且,不但不能以佛像认为是见佛,即使是佛在世的时候,都不能看他肉身为师,否则便犯了着相的错误。

总之,佛代表的是一种精神境界,超感觉的理念境界,并非一种凝固的、静止的、可见的物质形象。所以在《金刚经》中说:“不可以(凭)身相得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以及“佛性本空”、“理佛无相”等等。不了解本质,只从表面现象上判断其性质,只能证明其无知和浅薄。

可见,佛教是不搞教主及教言和偶像崇拜的,我们要以平常心去对待佛教。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药师经原文

  • 药师经拼音

  • 药师经解释

版权所有:药师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