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铨《题岳忠武王庙》赏析:匹马吴江谁著鞭,惟公攘臂独争先
七律·题岳忠武王庙 〔南宋〕胡铨
匹马吴江谁著鞭,惟公攘臂独争先。张皇貔虎三千士,支持乾坤十六年。
堪恨临淄功未就,不知钟室事何缘。石头城下听舆议,万姓颦眉亦可怜。
【作者简介】
胡铨,南宋耿贤之臣,被后人誉为庐陵“五忠一节”之一,曾因向宋高宗谏杀秦桧等奸臣之头,被罢黜并羁管于广东、海南等地。秦桧死后复官,被宋孝宗重用,却仍然积极反对与金朝议和,曾一度亲自领兵抗金并建有战功。历任国史院编修、工部员外郎、权兵部侍郎、端明殿学士等职。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告老还乡,淳熙七年(1180年)卒于故里,谥号忠简。
【品析】
秦桧死后,岳飞昭雪,湖北转运司赵彦博呈请朝廷于鄂州﹙武昌﹚为岳飞建立庙宇,宋孝宗皇帝批复并诏令修建。此为南宋第一座岳庙,民众习惯称为“岳鄂王庙”.胡铨诗,即当拜谒此庙而写。胡铨与岳飞并无私交,但拳拳抗金报国之志,却心息相通。他的这首诗,敬仰、褒赞可见,愤懑、质疑可感知。惺惺相惜之意,耿耿追念之情,濡染于字句之间,与其说是“题庙”,倒不如说是一篇“哭祭”.
“匹马吴江谁著鞭”?开篇一问,便问得空旷、凄凉,然而却也发人深省。“靖康之变”,徽、钦二宗被掠,金军横扫中原;逃的逃、躲的躲、降的降,一百六十八年的大宋江山一朝倾覆,谁还有扭转乾坤之手?就在这遍地狼烟之中,却看到一个仍在挥鞭驰骋沙场的身影──只见他一马当先,率众浴血吴江,杀得金军如落花流水。让金人万没有料到的,在大宋覆灭时刻,竟挺出如此一位无敌英雄。“惟公攘臂独争先”!这一句,正是凝伫于岳王庙前的胡铨发自内心深处的一声赞叹。“张皇貔虎三千士,支持乾坤十六年。”正因为岳飞的军事奇才,严明的治军韬略,使得岳家军一如“貔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横扫江南江北。这里的“支持”,有别于今代词义,是支撑,是擎持。岳飞自二十四岁领兵抗金,至三十九岁被害于“风波亭”止,足足十六年,挺住了赵构的小朝廷,使其得以安定喘息。当然这个“挺住”,不无寥寥可数的其他几位将领功劳,但朱熹认为:“中兴将帅,以岳飞为第一。”这也绝非一人之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就连金人自己都不得不作如是称。也正因为如此,金国答应赵构、秦桧请求“和议”的首要条件,就是──“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
对于以赵构为首的抱着金瓶玉瓯、娇妻美妾的南宋权宦们来说,“和议”的诱惑力无疑是巨大的:只有“和议”“称臣”,才是维持小朝廷“歌舞升平”及各自既得利益的捷径和良策。而兼得金宋双方之利的汉奸秦桧,当然是此一“政议”的最大推行者。于是,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岳飞父子被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可叹一代精忠报国良才,竟命丧于昏君与奸佞之手。“绍兴和议”达成后,于绍兴十二年三月,赵构被金国册封为宋帝,实乃继“靖康之耻”后又一奇耻大辱!
“堪恨临淄功未就,不知钟室事何缘。”此二句,巧妙借典喻事,可谓八字胜于千言。临淄之功,隐有二典,一为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韩信平定齐都临淄之功,二为东汉建武五年,大将耿弇剿灭张步收复临淄之功。岳飞为砥砺心志,曾振笔疾书《后汉书·光武帝临淄劳耿弇》一节;我有幸一睹手迹,甚是奔驰豪放,气势咄咄逼人。他多么期望自己率军攻下临淄的那一天,也见到当今皇上像光武帝那样亲临并犒劳三军。也许胡铨也看到过岳飞的这一节遗文,因此独选“临淄”之事为典。然而,本可再建收复临淄奇功以一统中原,却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此时,岳飞长叹犹在耳际:“臣十年之力,废于一旦!非臣不称职,权臣秦桧实误陛下也。”这也正是胡铨老臣一句“堪恨”所在,恰道出千古之怨愤!“钟室”一典,源自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吕后和萧何诱韩信至长乐宫钟室,并以“谋反”罪名杀之。此一典,正是影射岳飞被害一事。“钟室”一事为了什么?“风波亭”一事究竟又是为了什么?当时的胡铨不便直说,却已说得明白,不愧为耿直磊落之臣也!
“石头城下听舆议,万姓颦眉亦可怜。”石头城,又称建康城,即今日的南京,曾被南宋奉为“行都”,是江浙的门户。建炎三年冬十一月,建康城被金人攻陷,南宋都城临安便危在旦夕。
建炎四年四月,岳飞泣血誓师,率军首先从建康城南面发动攻击,与金军大战于清水亭,且首战大捷,宋军随后乘胜追击,敌伏尸十五里。赵构的小朝廷保住了,而忠良却后来无辜被害。……岳公啊,您能否听到石头城下的人们在议论什么?我胡铨听到了!并于万千百姓紧锁着的眉头间,感受到了那份沉重的痛惜。
诗的最后一句,仿佛映出了一行悲怆的老泪。